
衛星遙感數據為農業生產提供科技保障
植被指數、葉面積指數、土壤水分、陸表溫度等一長串不為大多數公眾所熟知的名詞,在農業氣象科技工作者眼里,卻是小麥、水稻、玉米等我國主要農作物能否創造高產量“奇跡”的保證。記者日前從河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獲悉,該所承擔的公益性行業 (氣象)科研專項“主要農作物生長動態監測與定量評價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部分成果已應用于農作物生長過程動態監測中,在影響糧食生產的高溫與霜凍災害監測、冬小麥長勢定量評價及冬小麥和夏玉米種植面積估算等業務領域發揮科技支撐作用。
目標:瞄準現代農業氣象發展
“國內外針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的監測主要有地面觀測、遙感監測、模型模擬等技術和方法。地面人工或儀器觀測是最直接和最基本的方法,但是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地面現代化觀測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且只能獲取有限點或局地的結果,難以實現區域或大范圍宏觀監測。 ”該項目負責人河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所長陳懷亮博士說,及時準確、宏觀、動態的農作物生長監測和長勢定量評價技術可以為各級政府部門和廣大農民提供重要的科學決策依據,促進農業生產科學管理,確保農作物增產豐收,而衛星遙感具有實時、宏觀、動態等優點,正是進行大范圍作物長勢監測和產量預測的有效手段。
亮點:多領域實現關鍵突破
2010年,河南省冬小麥生育期間遭遇晚霜凍。該課題研究人員利用地面觀測、調查與衛星遙感結合的方法,分析了長時間低溫對冬小麥生長發育的影響,并制作了專題服務材料,這份翔實的分析報告得到了劉滿倉副省長的表揚和肯定。而這,僅僅是該課題應用到實際業務工作中的一個縮影。
“該項目利用風云-3A、MODIS等極軌衛星250米分辨率遙感資料,開展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生長動態精細化監測和定量評價研究,提高區域精細化農作物生長發育動態監測的實時性、動態性和機理性,增強作物生長定量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提高農業氣象業務服務能力和水平?!标悜蚜琳f,自2009年始,科研人員開始收集整理基礎數據;制定觀測、調查方案,完成了觀測樣區、樣點布設;并在中國農業大學北京上莊實驗站、河南周口黃泛區農場農科所等進行了小麥觀測;以江蘇省為例,結合水稻生長發育規律,利用基于MODIS影像的時間序列植被指數,積極開展水稻面積遙感監測技術研究;還完成安徽省一季稻氣候適宜度模型建立、時空變化規律以及和產量關系的分析。
“主要農作物生長動態監測與定量評價技術研究對于提高我國在國際糧食期貨貿易中的競爭能力和保障糧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義!”陳懷亮介紹,通過科研人員的努力,力爭2012年年底課題結題時能在研發精細化作物長勢遙感動態監測技術、建立遙感-作物生長模型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